|
[投影之窗消息]
2025年10月24日(周五),由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北京電影學院主辦,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先進影像專業委員會、北京電影學院智能影像工程學院(科學技術教學部)、中國電影高新技術研究院承辦的2025“先進影像大會”(ICAI
2025)在北京電影學院(海淀校區)中等放映廳順利舉行。本屆大會以“生成·沉浸·共生:智能時代的影像革命”為主題,匯聚來自國內外影像科技與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知名創作者及業界領袖,共同探討智能技術如何推動影像創作模式的革新與體驗方式的重構。大會現場座無虛席,學界與產業界思想激蕩、觀點交鋒,為未來影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思考與動力。

在智能技術深度參與影像生產與傳播的時代,先進影像正在重塑創意邊界與審美格局。與會嘉賓圍繞AI驅動的內容生成、虛擬拍攝、交互敘事、沉浸式媒介、科普教育等議題展開了深入交流,分享前沿成果與實踐經驗,展望智能時代影像的融合創新之路。2025“先進影像大會”以開放的視野與前瞻的思考,為全球影像產業搭建了一個跨界對話的平臺,共同描繪出智能與藝術共生共融的未來圖景。

在會場外,論壇支持單位愛普生(中國)有限公司和佳能(中國)有限公司布置了設備展臺,邀請與會嘉賓現場參觀交流。

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秘書長韓強致辭,向新中國電影教育75周年暨北京電影學院建校75周年表示祝賀。他指出,影視技術正經歷從迎來從“捕捉影像”到“創造影像”的深刻變革,算法已成為影像創作的核心驅動力。2025年中國創新影像大賽涌現出大量應用AI生成內容、LED虛擬拍攝、XR實時渲染等技術的優秀作品,已成為重要國家級創新人才平臺。學會發布的《2025年中國影視新技術發展報告》指出,新技術將驅動構建一個“反應更敏捷、資源更優化、體驗更極致”的影視產業智能體。韓強誠摯邀請業界同仁加入學會,共同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以開放協作推動影視技術的持續進步與發展。

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央宣傳部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黨委書記、所長龔波致辭。他強調,在當前科技革命背景下,數字資產、虛擬現實、智能交互等技術是驅動電影藝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龔波指出,電科所作為電影技術領域國家級科研機構和國家標準、國際標準雙秘書處單位,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央宣傳部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已主導兩項ISO國際標準,并管理著多項在研的國家和行業標準,致力于為中國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爭取國際競爭中的主導權。他強調,智能生成、沉浸技術和共生理念開啟了智能時代的影像革命,電影科研所將堅持“技術服務藝術創作,標準引領電影產業”的理念,與行業攜手為建設電影強國貢獻力量。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扈強致辭。他指出,影像技術的革新是驅動電影發展的強大引擎。本次大會“生成·沉浸·共生”的主題正是對智能時代浪潮的積極回應。他強調,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虛擬化制作為代表的前沿技術,正加速滲透影視創作全鏈路。為迎接這場波瀾壯闊的影像革命,學校在建校75周年之際,已戰略性地將影視技術系擴建為“智能影像工程學院(科學技術教學部)”,并成立“科學與藝術研究院(AI影像科學與藝術中心)”。扈強表示,北京電影學院將持續致力于搭建高層次交流平臺,匯聚全球頂尖智慧,共同探索智能時代影像發展的未來路徑,為中國電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電影學院方案”。

接下來,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先進影像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電影學院智能影像工程學院(科學技術教學部)主任陳軍發表年度總結報告。

陳軍回顧了過去一年專委會在推動先進影像技術研究、行業標準建設及產學研協同創新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系統梳理了學術交流、人才培養與國際合作等工作的進展。他指出,面對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專委會將繼續以開放、務實的態度,加強跨界合作與學術引領,助力中國影像產業在“智能·沉浸·共生”的新時代中實現高質量創新發展。
接下來,先進影像專委會秘書長駱駪駪宣布大會主題論壇環節正式開始。

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傳輸放映技術研究處處長、高級工程師陳曉藝發表題為《智啟光影:國家電影數字資產平臺的AI驅動與生態重構》的演講。演講以“國家電影數字資產平臺”為主線,介紹了平臺在“建起來、用起來、活起來”三個階段的建設成果與創新應用。陳曉藝指出,平臺通過“1+N”分布式架構與五大標準體系,夯實了電影數字資產的國家級基礎;同時深度融合AI技術,實現從智能標注、畫質增強到AIGC創作與版權風控的全流程創新。她表示,國家電影數字資產平臺將以“安全為基、AI為翼、倫理為界”,推動中國電影產業高質量、智能化、生態化發展。

上海電影技術廠有限公司數字業務常務副經理毛賢東發表題為《全景影像、空間聲效與互動體驗——VR電影制作的全鏈路探索》的主題演講。演講以“VR電影全鏈路生產體系”為主線,全面介紹了上影集團在虛擬現實電影領域的技術布局與產業創新。報告從內容創作、拍攝制作、交互設計到分發放映四個環節出發,系統展示了“科技+內容”雙輪驅動的創新成果。陳述中提到,上影依托自建IP資源庫與AIGC劇本生成技術,探索多分支互動敘事模式;在制作環節融合真·人實拍與虛擬場景、空間聲效與AI后期,實現全景沉浸體驗;并通過全國影院網絡與XR體驗系統,推動虛擬現實電影從“被動觀影”邁向“主動參與”。

美國查普曼大學道奇電影學院本科項目主任、“沉浸式現實研究所”主任Madeline
Warren發表題為《Virtual Production at Chapman
University》的主題演講。演講系統地介紹了查普曼大學在LED虛擬拍攝與Unreal
Engine教學領域的創新實踐。自2021年建成美國首個本科電影專業虛擬制片LED舞臺以來,學院陸續開設《虛擬制片工作坊》《虛擬美術部門(VAD)》及“娛樂科技輔修專業”等課程,構建了從劇本創作、數字資產制作到實拍融合的完整教學鏈條。Madeline
Warren表示,查普曼大學通過跨學科教學與行業協作,培養具備實時渲染、虛擬攝影與AI敘事能力的未來型電影人才,為新一代電影教育模式提供了范例。

愛普生(中國)有限公司工程投影機產品經理袁遠發表題為《從技術到體驗:液晶4K投影助力沉浸式創作場景升級》的主題演講。演講回顧了愛普生在影像顯示領域的創新歷程與行業引領地位。發言指出,愛普生依托自研的顯示與影像技術,持續推動4K投影在藝術展陳、舞臺演藝、主題空間等多元場景中的應用升級,讓創作者能夠以更高亮度、更精準的色彩和更靈活的空間呈現,實現從視覺技術到沉浸體驗的跨越。報告分享了蜂巢博物館球幕影院、青島海昌球幕影廳及大型舞臺劇《絲路章歌》等案例,展現了技術與創意融合帶來的全新視覺表達。袁遠表示,將繼續以創新影像技術賦能文化與藝術創作,助力沉浸式影像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黨總支書記、副主任、教授齊虹發表題為《AI影像的制作與美學遵循》的主題演講。演講以“人工智能生成影像的真實性與審美邏輯”為主線,探討了AI在影像創作中對物理規律、空間關系及視覺邏輯的理解問題。齊虹通過多個教學與創作案例,分析了AI影像在焦點控制、光線表現、人物質感等方面的優勢與偏差,并提出“AI影像的真與假”“寫實與表現”不應僅以技術對錯評判,更應從美學層面重新審視。他指出,AI技術在短片創作、光影模擬與藝術表現上已展現出新的可能性,但也需要創作者以人文視角引導其發展,使影像藝術在智能時代保持真實與詩意的平衡。

午休環節后,先進影像專委會副主任李勃宣布大會主題論壇繼續進行。

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副會長、中央戲劇學院特聘教授馬平發表題為《光影蛻變:先進影像的智能躍遷》的主題演講。演講以AI技術與影像藝術的融合為主線,回顧了人工智能在全球電影創作與視覺藝術中的突破性應用,并探討了從“拍攝與記錄”到“生成與創造”的產業變革。馬平指出,AI正使影像創作邁向“智能生成”時代,不僅提升生產效率,更重塑了影像的審美邏輯與敘事方式。通過多個國內外案例,他展示了AI技術在視覺特效、內容生成與個性化創作中的潛力,提出中影人工智能影像研究院將持續推動人工智能在影視全鏈條的融合創新,助力中國電影邁向智能影像新時代。

浙江傳媒學院、人文社科與創作處處長、教授黃寒冰發表題為《數智時代的戲劇傳播研究》的主題演講。演講以“從傳統到智能”的戲劇傳播演進為主線,回顧了中西方戲劇在儀式、商業與媒介化階段的傳播變革,系統梳理了數字化與AI技術對戲劇創作、觀演關系及行業生態的重塑。黃寒冰指出,人工智能、虛擬現實與區塊鏈正推動戲劇進入“沉浸·交互·共生”的新階段,從智能劇本生成、8K云直播到戲劇元宇宙建設,正在重構戲劇傳播的路徑與生態。她強調,在擁抱技術創新的同時,仍需堅守戲劇藝術的本體價值,讓“人文溫度”成為數智時代戲劇傳播的核心靈魂。

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美術、媒體與創意產業學院院長Adam Knee發表了題為《Immersive
Media Trends: Old and
New》的主題演講。演講以“沉浸式媒體的過去與現在”為主線,回顧了從傳統影像到當代虛擬現實的沉浸式體驗演進歷程,探討了媒介形態在技術、敘事與文化層面的連續與斷裂。Adam
Knee指出,當前正處于一個“沉浸的黃金時代”,但同時也存在“沉浸鴻溝”,技術發展帶來了體驗差異與文化分層。他通過新加坡本地藝術家的實踐案例,如Debbie
Ding、Zai Tang與Ong Kian Peng的跨媒介創作,展示了沉浸式藝術在地域與社會語境中的多樣表達。演講最后強調,未來沉浸式媒體應在技術創新與文化反思之間尋找平衡,構建更具包容性的感官敘事體系。

佳能(中國)有限公司特邀講師、4K花園副總裁、廣東省超高清視頻前端系統創新中心總經理于路,發表題為《3D空間與VR沉浸式視頻創作新范式——佳能EOS
VR系統深度體驗與思路革新》的主題演講。演講以沉浸式影像與空間視頻創作為主要內容,系統闡述了VR內容制作從策劃、拍攝到后期處理的全流程思路。于路結合4K花園在8K、VR、3D視頻制作中的實踐經驗,分享了在“沉浸感與創作效率”之間的平衡方法,提出通過輕量化拍攝、精確光學同步及AI增強處理,實現高品質、低門檻的沉浸式影像創作。報告同時展示了佳能EOS
VR系統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案例,并展望“未來電視”多終端傳播形態下,3D空間影像在影視、演藝與數字內容產業中的創新潛能。

上海科技館高級工程師楊波發表題為《前沿影像技術賦能科普教育創新實踐與展望未來》的主題演講。演講系統闡述了上海科技館在LED巨幕、球幕放映、XR體驗等沉浸式展示領域的探索實踐。楊波介紹,科技館通過影像創新推動STEAM課程、沉浸式科普活動與線上教育的多元融合,打造了“泛在化”科普傳播新模式,使公眾能夠隨時隨地獲取科學知識。報告同時展望了6G、人工智能與新型顯示技術在未來科普中的應用前景,提出通過技術創新與跨界協同,構建更智能、更沉浸、更普惠的科普教育新生態。

北京電影學院智能影像工程學院(科學技術教學部)講師馮大蕗發表題為《多模態大模型在影視制作中的應用》的主題演講。演講以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脈絡為主線,回顧了從專家系統到深度學習、大模型時代的演進歷程,指出“數據、算法與算力”是推動AI創新的核心驅動力。馮大蕗系統闡述了多模態大模型在影視制作各環節的應用——從策劃、編劇、美術到剪輯、特效,AI正深度重塑影視創作流程與產業生態。他強調,大模型的普及降低了影視制作門檻,也讓藝術審美與原創創新成為核心競爭力。報告還介紹了北京電影學院在AI通識課程及AIGC短片創作中的教學探索,展示了科技賦能影視教育與藝術創作的新方向。

此外,
本次大會在一號攝影棚分會場設置“中國電影職業裝備交互特展”,該活動系新中國電影教育75周年暨北京電影學院建校75周年的重要活動之一,吸引了眾多嘉賓與觀眾前來參觀體驗。展覽聚焦“軍需科技賦能影視工業”主題,通過復刻沙漠、降雪、降雨等戶外拍攝環境,并設置劇組帳篷區,再現影視拍攝一線的工作場景,生動呈現“影視+科技”融合轉化的最新成果。現場還精心設置了多項互動體驗項目:基于LED虛擬背景墻與運動控制系統的影視級“飆車”模擬、微距攝影下探秘科技面料的“黑科技”展示、裝備試穿試用、科技面料防水透氣性能測試等,引發觀眾熱烈參與,充分彰顯了中國電影職業裝備的硬核實力與創新風采。

至此,2025“先進影像大會”(ICAI 2025)順利落下帷幕,期待明年再見。

全體工作人員合影
“先進影像大會”是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先進影像專業委員會的年度盛會。歷屆大會均專注于未來影像技術與藝術的前瞻性探討,關注特種形式影像、高技術格式影像、沉浸式影像制作等多個主題,邀請國內外頂尖行業專家分享交流,并配套舉行廠商展會、工作坊等展示交流活動,在行業內外均取得出色反響。本次2025“先進影像大會”的成功舉辦,對促進我國先進影像技術及相關行業的發展,加強國內外先進影像技術標準、制作流程和創新觀念的交流,均具有重要和積極的意義。
|